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站
新闻公告
探寻生态修复的“活教材”——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与地理专业学生赴小良站参观学习
作者: 小良站 更新时间: 2025-11-14

  时间:2024926

  事件: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专业73名师生赴小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参观学习

  主题:从“赤地”到“绿洲”:见证水土保持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科学奇迹

9月的粤西,暑热渐消。26日上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与地理专业的73名同学,怀揣着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渴望,来到了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科研地的小良站。对于学习环境与地理的学子而言,小良站不仅仅是一个科研基地,更是一部立体的、鲜活的生态修复教科书。本次科普活动由小良站工程师柯春琼和钟海明带队,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同学们全方位理解了小良站的科学内涵。

环节一:展厅初识——理解“过去”的荒芜与“现在”的意义

在小良站的科普展厅,同学们首先通过历史图片和影像,直观地感受到了小良地区的“前世今生”。讲解员介绍,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一片水土流失严重的“光板地”,地表温度极高,被称为“南方沙漠”。通过对比鲜明的今昔照片,同学们深刻理解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生产力的毁灭性破坏,以及生态修复的紧迫性与艰巨性。自1957年建站以来,小良站的科学家们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定位观测与植被恢复试验,为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环节二:实地探访——走进人工模拟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

跟随着技术人员的脚步,同学们深入到了小良站的核心区域——人工恢复的混交林区。眼前不再是史料中描述的赤地千里,而是林木参天、层次分明、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技术人员指出,生态修复的第一步是选择耐旱、耐瘠薄的“先锋树种”(如马尾松、大叶相思),它们先扎根,为后续物种改善土壤和小气候环境。通过人工引导,逐步引入乡土树种,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林结构。这种结构能有效截留雨水,削弱雨滴对地表的溅蚀,枯枝落叶层则能涵养水源,形成良性循环。同学们观察到,林内已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吸引了鸟类、昆虫等动物回归,实现了从“土壤修复”到“生态系统重建”的飞跃。

同学们实地参观了径流观测场、泥沙沉积池等科研设施,了解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精确的数据监测,来量化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水土保持效益。

环节三:互动交流——连接理论知识与未来实践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生态功能差异”、“在生态修复中如何借鉴小良模式”、“气候变化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挑战”等专业问题,与站内技术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技术人员结合小良站数十年的实践,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将这里的科学精神、系统思维和实干作风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此次小良站之行,对73位环境与地理专业的学子而言,是一次深刻的专业启蒙与实践教育。他们不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而是亲眼看到了被修复的土地、亲手触摸了改良后的土壤、亲耳听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奋斗故事。小良站从“不毛之地”到“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科学院生态恢复科研定位站”的蜕变,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它告诉我们,生态系统的破坏或许是迅速的,但修复却需要科学的规划、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xlf@cern.ac.cn TEL:1366009478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