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新闻公告
小良站工作会议纪要(20250219)
作者: 小良站 更新时间: 2025-02-27

时间:2025年219   1430-1600

地点:一号实验楼601

主持:王法明

参会:邹碧、李泳兴、李应文

记录:李应文

主题:2024年工作总结与2025年工作计划

一.小良站成员对2024年工作进行汇报

汇报内容:

1)小良站2024年长期监测工作情况汇报

小良站科研监测工作顺利推进,监测人员各施其职,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监测任务。长期在站人员定期检查监测设备的可靠性,及时更换或维修野外故障仪器,保证了数据的完整准确。

2024年度完成了水土气生的监测任务,完成了年度季节动态分析土壤样品60个,水质监测样品108样,并完成相关指标分析;完成树干径流、穿透雨、凋落物和2个点小气候气象监测,人工监测数据总量约5万条;自动气象监测数据采集条数约10万条;通量塔涡度监测数据约20G;植物物候监测照片数据约90G。

2)小良站2024年科研平台运行情况汇报

我站于2023年新建成生物多样性实验平台200亩,苗木长势良好。已开始投入科研使用,目前通过野外控制实验,进行生物多样性的配比研究,比较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树种及其相互作用,追踪不同种植模式下植被多样性、土壤生物多样性、碳储量及碳源汇关键微生物丰度等变化研究,此平台2024年度已支撑获得国家基金面上和省面上各一项。原来的氮磷添加与降雨格局平台也稳定维护运行,并在24年支撑培养学生5人,支撑发表论文12篇(含所内外),支撑运行项目6项。三个平台的运行,支撑了小良站主站区的生态恢复与多样性恢复研究。

3)小良站2024年滨海湿地通量塔运行情况汇报

小良站目前配备了三个通量监测点,涵盖小良站主站区、广州南沙湿地、以及高桥红树林,整体运行状况良好。然而,由于其位于海岸带地区,长期面临高湿度和高盐分的环境挑战,加之频繁的台风暴雨侵袭,监测设备的异常率相对较高。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数据连续采集的难题。尽管实施一站多点监测策略至关重要,但小良站人手有限,设备维护工作成为了一项压力巨大的任务。此外,由于设备价值不菲,加之仅依靠中科院提供的运营资金支持,课题研究的经费压力亦随之增大。

4)小良站2024年台站日常运行情况汇报

2024年度小良站处于稳定运行,因新增了多个研究样地,2024年与共建单位重新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合作年限为35年,新增协议得到当地共建单位的支持,保障了小良站科研实验和长期监测样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台站安全方面,本站今年对部分已过期的灭火器材进行了更新,并对科研综合楼进行了全面的检修工作,确保了到站科研人员的安全。鉴于小良站缺乏常驻人员,主站区的消防安全主要由共建单位负责。此外,为确保到站科研人员的安全,本站实行了严格的报备制度,并对到站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以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

5)小良站2024年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监测平台运行情况汇报

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监测平台于2023年底建成,2024年处于试运行阶段,通过2023年的调查样品和分析结果,形成土壤养分分布图24张,监测平台共计采集气象数据50W条;物候数据90G。但因此项目只获得建设经费支持,并没有后续人员和设备运行经费的稳定支撑。此项目建设气象站5台,物候像头50个,展示平台2个,网站管理平台2个,所有运营全依托在小良站之上,在台站人员与经费缺乏的基础上,给台站增加了更大的负担。

二.站长对2024年台站工作进行总结,并对2025年工作进行相关安排

安排如下:

1)继续保障好小良站主站区的运行。

    王法明站长强调,小良站主站区是小良站的根基,2025年需要从日常管理、长期监测、科研平台等3个方面继续做好运行工作。在日常管理层面,必须加强与共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确保来访科研人员的登记工作及安全提醒,提供科研平台服务;同时保障台站的安全,涵盖日常水电问题、林业消防以及科研安全等。在长期监测方面,需持续进行长期监测设备的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长期监测工作需要持续的耐心,是台站监测工作的核心所在。在科研平台运行方面,小良站的三个科研平台,包括氮磷添加、降雨格局、生物多样性平台,需进行稳定的试验处理,并确保科研人员的实验顺利进行,同时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撑工作。

2)贯彻“一站多点”策略,继续拓展海岸带监测点,凸显台站亮点。

截止2024年,小良站共有4个观测点,包括小良站主站区、淇澳岛、高桥红树林、广州南沙湿地。为了凸显小良站在热带海岸带的影响,2025年计划增加深圳福田红树林监测点与盐城湿地保护区监测点,并想办法把监测点科研合作协议完善,签订30年以上的合作协议。同时需要跟进各分点的监测与调查工作,同时也要逐步完善监测设施。

3)小良站监测数据平台与历史数据整理事宜

小良站监测目前可分为3块,包含主站区长期监测,这一块主要是小良站生态恢复序列,不同林型的监测,包含水土气生;第二是一站多点,主要是通量塔对海岸带滨海温室气体通量方面的监测,共有4个监测点;第三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监测平台,包含5个气象站与50个物候监测点。这三块目前都是有对应的数据管理平台,目前还没形成统一的管理系统和体系。2024年末,小良站加入广东省数据中心,2025年小良站计划把小良站气象、主站区通量塔、以及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监测平台的设备进行接入,利用此平台进行数据管理系统统一的尝试,并想把华南国家植物园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拓展,计划把展示功能进行统一接入,实现小良站数据管理和数据展示平台的合并和统一。在历史数据管理方面,为了与CERN国家站接轨,数据整理方式以CERN格式为主,完成历史数据整理工作。

4)小良站致力于以CERN国家站体系为运行目标

小良站作为我国森林生态研究领域历史悠久的站点,在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小良站致力于以CERN国家站体系为运行目标,小良站主站区的核心研究活动与邻近的国家站研究领域出现了重叠。为了突出小良站的独特贡献,热带滨海湿地的监测与研究工作逐渐成为该站的次要研究重点和核心方向。因此为了后期能顺利并入国家站,小良站需做好准备工作,包含①台站定位②台站监测设施余体系完善③数据管理平台与展示平台的统一④历史数据管理与整理,这4点成为小良站2025年的工作目标。同时2025年是小良站的监测大年,需要按照CERN监测要求,安排好2025年的监测工作。



编辑:李应文                 校对审核:王法明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xlf@cern.ac.cn TEL:1366009478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