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介绍
作者: 小良站 更新时间: 2022-05-24
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下称小良站)位于广东省电白区的沿海台地上,东经110°54′18″,北纬21°27′49″。年均温23℃,最高36.5℃,最低4.7℃;全年无霜冻,光照时数3300小时;年均降水量1400~1700mm,季节分配不均,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间长达半年以上。其地带性土壤为花岗岩风化而成的砖红壤,顶级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小良站建站之前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当地原始森林已破坏殆尽,仅存村边林作为风水林保护的次生林。在开展植被恢复试验之前,该地表土层的大部分已遭严重破坏,土肥力非常低,有机质含量仅0.6%,全氮含量0.03%,物理性状也非常差,造成当地环境极其恶劣。1959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提出“植被改造自然”的口号,与当地水保部门合作,在电白小良建立了野外台站,开展植被恢复试验,小良站也因此成为我国开展恢复生态学最早的台站。通过几十年的植被恢复,建立起了多种类型的人工林,并逐渐演替为次生乡土混交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
目前,小良站现有土地面积4300亩,其中用于核心监测的光裸地、不同种植时间的桉林、不同种类组合的阔叶混交林总面积共33公顷(500亩),它们得到了严格保护,用于长期定位观测。站区内建有集生活功能,办公,实验室一体的综合办公楼,能够满足驻站人员的长期科研监测和到站开展实验人员的住宿需求。
在生态监测方面,小良站紧跟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指标体系,按照CERN制定的监测要求,进行水(水文环境)、土(土壤)、气(气象)、生(生物群落)各方面的日常观测。现有18个永久观测样地,一个标准气象站,一个光裸地辅助观测气象站。站内有长期辅助监测人员,负责收集各类监测样品;主要监测人员每月到站1-2次,每次驻站一周左右,开展常规监测数据的收集,监测设备的维护以及科研样地的实验处理和相关监测实验。
在科研监测试验方面,小良站铺开一站多点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试验平台。在主站区先后建成了热带沿海次生林氮磷养分添加实验平台(2009年设立)、热带沿海次生林降水控制实验平台(2011年设立)、热带海岸带防护林实验平台(2011年设立)、热带沿海退化土地恢复和水土流失实验平台(2011年设立);在珠三角站区设立滨海湿地碳汇功能研究试验平台(热带海岸带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包括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监测点、广州南沙湿地红树林监测点和在湛江站区设立的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监测点以及澳门海岸灌丛生态系统监测带(2019年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