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新闻公告
我国科学家发现气候变化会提高滨海湿地的蓝碳固碳功能
作者: 小良站 更新时间: 2019-12-09

        滨海湿地蓝碳的碳汇功能(Blue Carbon)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但科学家尚未对大尺度上的滨海湿地蓝碳功能及其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变化进行系统的估算和预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站王法明副站长联合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唐剑武教授(通讯作者)等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滨海湿地碳沉积数据和美国湿地调查数据,系统估算了当前国家尺度上的滨海湿地蓝碳固碳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IPCC的气候模型预测数据以及全球未来滨海湿地面积的模拟数据,建立了固碳速率与气候因子的经验模型,并对未来80年的滨海湿地蓝碳功能做了模拟预测。研究结果发现,碳埋藏速率在不同滨海湿地类型,如盐沼湿地、红树林等之间的变化并不显著,但是滨海湿地的分布区域对湿地碳埋藏速率有显著的影响。总体上,这些滨海湿地的沉积速率和当地长时间尺度上的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吻合(图1)。而且,滨海湿地的固碳速率在162 gCm-2yr-1左右,主要受到了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影响(图2)。而美国大陆沿海各州滨海湿地的年总固碳量约为4.2-5.0 Tg C yr-1(图2)。根据气候模型模拟的数据表明,这些滨海湿地的总固碳速率在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都会呈现增加的趋势(图3)。具体而言,在未来低(RCP2.6)、中(RCP4.5)和高(RCP8.5)碳排放模拟情境下,其整体的碳累积速率都会呈现上升趋势,最低上升比例为30%,在高碳排放模式下其固碳能力甚至会翻倍。这一结果表明滨海湿地固碳能力对气候变化显著的负反馈作用。

        相关结果已经以“Tidal wetland resilience to sea level rise increases their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United State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294-z)。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xlf@cern.ac.cn TEL:1366009478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